“大家买我也买!”正如中国大妈抄底黄金一般,“中国式买房”一定程度上表明很多购房者已来不及冷静思考,就出手抢房。然而,不少购房者相信,眼前看得见收益就有出路,对于很多人而言,买房不仅是满足居住需求,更多是缓解房价上涨的恐慌——有条件现在不买,后面涨了就相当于赔了;没条件不买,以后就更买不起了。买房心态很重要,你有以下这五种错误心态吗?
一 喜新厌旧
买房一定要把所有存在放在一起考虑,也就是二手房,甚至某些小产权房,都可以做为考虑范围。新房的好处是新,满足荣耀感,但旧房有旧房的好处,同样的付出,二手房可能在地段上更优越一点,二手房当中还有一些单位公产房,实际非常适合普通消费。
对于购买力有限的客户,二手房实际省略了许多装修费用,并且相对新房而言,手续简单,费用相对较低,不要误认为二手房这方面的费用会高于新房,当然这与中介服务是否规范有点关系。
二 以自己过去的见识来判断自己喜爱的户型
现在的房子创新技术比以前宽松多了,而且任何事物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回归,即户型慢慢在某些地方走老路,而保留的创新部分只是一些细节,比如以前以厅与主人房做为户型展开的要点,以至制约了相当多的户型创新思维,现在有设计师破除了主次空间论,以均好概念来引领居室设计,达到面积紧凑而功能合理并且好用,更人文一些。
而业主买房往往结合自己的要求,自己过去所认可的户型,借此来判断拟买户型的好坏,比如入户花园最新推出的时候,错层推出的时候,都受到追捧,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浪费;比如落地玻璃的处理,也不符合安全要求,私密性也差点,装修效果也大受影响。
真正买房人看户型的标准,主要是符合健康要求就可以了,接下来主要精力应放在如何选择适合自己购买力方面,如果因为户型的某一点打动了你,爱不释手,自然会掉进圈套。
三 从舆论认识房价
舆论是带有某些利益倾向的一群人,一些机构,一些媒介,他们集中基于利益点而进行的诉求。舆论只是利益阶层,关注人群,政策解读,责任表现,不代表最终结论,即使预测非常准确,也只是阶段性准确。
事实上,买房最关键的指标就是地段与价格,地段决定部分价格,地段决定你的选择范围,而价格内容更多取决于你的购买力,以及谈价水平。
从舆论买房会导致房价暴涨,也可能导致购买失望,因为你根据舆论判断市场以后必然存在一种追涨心态,再加上担心自己选中的房子没有了。本质上说,买房也就是个看菜吃饭的事。
四 对政策的理解着眼于短期利好
政策对买房人的影响是均衡的,不会发生偏颇,如果买房人着眼于短期的理解,反而助涨了市场的泡沫性过热。比如预期降息,比如偏重于开发商的一些政策频繁出台,比如放宽管制的信息不断释放,其实这些政策,冷处理比较好,开发商喜欢抓住这些利好进行涨价营销,消费者当然应该冷却为妙。
政策的影响为什么是均衡的呢.因为我国房子的产权是有限的,使用年限受限,并且交易容易受政策的限制,而在其有限的年限当中,买房人的总支付是一样的,就比如降低首付的政策,只是让你在买房时间上更快了,但你为房子支付的总款不会下降。再比如降息,你现在看来是减少了支出,但未来还面临加息的可能,而在降息周期谁也不会选择固定房贷。
五 为贪小便宜将市政远景规划当作现实来理解
许多普通消费买房人,喜欢贪小便宜,比如以为远郊房一定比近郊房便宜,因此选择的时候,将视野固定在便宜上,对于房子的性价比,比如配套不成熟,地段受影响,容易将远景规划当做现实。这是在麻醉自己,远郊房的特点是,地价低,建筑成本差不多,相对营销费用反而高于市内,因此售价当中的冤枉钱还多些。并且开发商承诺的许多宣传性配套,有赖于后期政府的财政与规划实施。
因此对于购买这类房子,不要用总价来比较,可能将节约金额与面积缩小进行对比,比如手握总款拟购80万的房子,远郊可能达到100平,在成熟地带可能只能买70平,但后者即买即用,显然,如果仔细选择,30平的多余面积,可能在格局上是一致的,都可能是两居,对于购买力有限的业主来说,选择小而成熟的当然是理想的结果,从投资功能来看,也是后者优于前者。
在营销上,远郊房的营销核武器就是价格,如果没有价格优势,应慎重。
“没有营销就没有房地产”,这曾是房地产的“金科玉律”,尤其是在最严厉的调控之下,房价一时涨一时跌,看不清市场走势的买房人大多陷入观望,房地产营销人员鸭梨山大,无不铆足干劲来营销揽客。纵观今年楼市,开发商的营销手法也是各出高招,细细分析可以发现,就像最新一期的《新周刊》所言,其实每一种营销都是弱点营销,在楼市尤其如此。
■饥饿营销
俗话说,饥不择食,对于一个饥饿至极的人来说,一个又硬又冷的粗面馒头也会被视为第一美味。这一常识已被聪明的商家广泛地运用于商品或服务的商业推广,并且被冠以“饥饿营销”之名。
开发商们更是将饥饿营销这一招玩得炉火纯青,在楼市火爆的时候就不乏有楼盘捂盘,拉长销售周期,或者把好的房子留下来,等到再销售时提价。今年以来有的楼盘虽然也号称“热销”,但却是通过饥饿营销人为制造出了开盘售罄的热销场面,就是抓住了消费者越得不到却越想要的弱点,制造出“抢房”的热闹场面。
■外国经验
过去有个常用的词叫“崇洋媚外”,什么都是外国的东西好,连月亮都比中国的圆。其实现在也依然存在,谁让我们有些国货质量是那么地不争气呢,谁让我们很多小区的居住环境都比不过国外呢?开发商自然也要投其所好,在开发产品时大打“外国牌”。
翻开一些楼盘的宣传册可以发现,诸如什么“蒙地卡罗“、“托斯卡纳”、“比华利山”、“巴黎香榭”等华丽的字眼随处可见,光看这些洋名你都会以为自己在环游世界,其实这些楼盘就在自己的城市。还有的楼盘直接起个洋名,可谓满城尽是国际盘。但是,叫国际的楼盘是不是能有国际品质呢,买房人对此还是要打个问号为好。
■名 牌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买东西也是如此,人人都爱买名牌,好看,耐用,有身份,有面子。虽然说名牌产品跟一般产品相比,价格也会高出一截来,但不少消费者都宁愿多花点钱买个放心、舒心,便宜可能也意味着烦恼。
■VIP
百度百科对“VIP”的解释是,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据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运输部队用飞机运载许多重要人物前往中东时,基地的指挥官为了保护他们的身份秘密而创造了VIP这个简称。
楼盘开盘期间,人们也会经常听到“VIP”这个词,开发商同样也会给“VIP”优先选房权或者更大的优惠,不过,这并不是意味着你这样的购房者就是个重要人物,表面上,你似乎受到了极大的尊重,给你便宜个几千块,还有诸如优先选房之类的承诺,不过其实开发商才是更大的赢家。通过推行VIP,开发商不仅在开盘前就能收到一大笔现金,可以节省大笔财务费用,而且还给开发商带来了定价的主动权。如果有1000个VIP来抢购这个楼盘,开发商肯定会对自己的定价策略产生怀疑,VIP的优惠可能会照旧,但是对不起,房价要往上涨一涨了。
■社交恐惧
据统计,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会为社交恐惧症所苦,但正如一位英国诗人曾经说过的,“没有人是孤岛,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部分。”在生活当中,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并且拥有和自己联系最密切、见解品位与自己最接近的圈层。
而“圈层营销”在地产行业也并非新鲜现象了,早在十多年前,当很多开发商仍然停留在把房子卖完了事的阶段时,仁恒就开始做客户细分、圈层营销了,在其开发的楼盘中,由老客户口耳相传带来的新客户占据了不小的比例。这种圈层效应给购房者带来的荣誉感,甚至大于其对一个项目本身品质的认同。
■免 费
由于楼市不景气,“不求人买、但求人来”的一些开发商也纷纷祭出了“免费”这一杀手锏。不少楼盘打出了“现场水果甜品免费尝”、“来就送充值卡”甚至“来就抽iphone”这样的诱人活动,而且伴随着季节的变化,看房就能拿到的免费礼物也在不断更新,比如情人节,到售楼处就有玫瑰花、巧克力送,到了端午节,售楼处送的大多是粽子甚至是油……甚至还有楼盘推出买一套送一套的优惠,成功吸引到大批看房人。
■生活外包
李宗盛有首歌叫《忙与盲》,“许多的电话在响,许多的事要备忘,许多的门与抽屉开了又关关了又开……忙得分不清欢喜和忧伤,忙得没有时间痛哭一场”,歌词唱出了都市人的心声。为了让忙碌的业主生活得更轻松一些,有些开发商已经行动起来了:绿城开始参与菜篮子工程,要让业主吃到最环保、最新鲜的放心菜;万科在小区开起了第五食堂,今后还打算建便民诊所、菜市场等;金地集团则推出了“云服务”和“新航服务”,为客户提供文化、教育、医疗、商务、休闲、旅游、消费等全方位的服务资源。当楼市进入买方市场,开发商比拼的除了产品,还有就是服务了。
■名 校
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没有哪个父母不想尽自己所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最好的教育。为此,有不少父母四处托关系,花大价钱帮孩子择一所名校,但每年能成功择校的孩子毕竟是少数,为此,各地一些新建楼盘积极引进名校。
■至 尊
同样是南京牌香烟,便宜的只要几块钱一包,普通的十来块钱一包,稍微好一点的几十块钱一包,而最高的“九五至尊”贵的时候一度卖到了1800元/条,而且可能有钱也买不到。当一个楼盘被冠以至尊的称号,怎能不让人心生向往。
■涨 价
“买涨不买跌”是一般消费者的共同心理特点,一听说要涨价了,大家反而会一窝蜂地扎堆抢购,唯恐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2014年是个买房年”,不过,即使今年是个买房的好机会,如何挑选一套中意的好房子,有些原则仍需要注意,比如价格要适中、配套要完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