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房建筑面积"缺斤短两"大多都是"公摊惹的祸"即对于共有(用)部位建筑面积的分摊、认定、计算的不明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纠纷的结果往往是讲不清、说不明,但商品房每平方米价格动辄几千元,面积上的毫厘之差就会给购房者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消费者当然会"金金计较"一番。除公摊误差外,造成面积出入的原因还有以下几方面:
1.实际测量时容易造成误差
建筑面积的测量、计算、认定是一项极其复杂、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由于房屋建筑物自身水平和垂直的误差及落尺取点部位的不同,不同的人测量或同一人不同、不同部位的测量都会得出不同的数据。
2.计算标准复杂,不容易掌握
关于住宅的测量标准,对于普通购房人来说都太专业了,不容易掌握。因此,同一房间,你多量了一块,他少算了一角的事免不了,甚至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工作人员也能把自己给绕糊涂了。
3.居民手头资料有限,不可能准备计算面积
核算面积对于建筑设计人员来说都是件费力不讨好的活,许多结构隐藏在墙的后面,没图怎么算?最起码需要有套施工图,这还不算施工过程中更改的资料。这些资料住户能到哪找找去?就算找到了,看明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4.施工中的变动
对于一个工地来说,对施工图一点不做调整是不可能的,只要有变更就会影响面积的大小。按《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的条款,有施工、设计变更必须通知购房者。但这种变更到底有多大影响,不到交房时,也很难评估。也许会因很小的变动,开发商与购房者争得天翻地覆,可也许翻天覆地的最终结果:双方跟没事似的一一默认了。
5.施工误差
施工误差导致的面积误差相对于测量误差反而要小。这样无论是房屋自身因有的存在特征,还是从其设计、施工(包括建筑和监理)、测量的整个流程及各自分属独立的几方来看,实物与图纸出现不一致,出现纠纷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当给整个楼座钉桩放线时,组织、实施的都是施工单位里的测量精英,而且要反复核算,最后还要报规划局验线。所以,住宅楼的基座一不小心给放大了,或缩小了的可能性很小。但安置房间隔断时,有时会产生些面积误差。由于具体施工人员的水平问题,导致结构厚度超过设计要求,也容易造成误差。这种误差对面积影响很小,只要变化都是在一套住宅里,而且没太离谱,一般住户还是能够接受的。
6.开发商暗中做手脚
项目仓促推出或发展商的不专业、不诚信,也是引发面积出入的一个原因。在项目的设计方案、文件资料未能全面确定的情况下,许多开发商常常为了抢占市场、及时预售而仓促推出项目。而此时众多的公共用房的位置、性质、面积并不具体、清晰,而只能估计大概。同时,如果发展商缺乏专业能力和经验,在公共设施的设计、安排以及面积计算时出现错误。这都为以后实测埋下了隐患,一旦实际测量结果与买卖合同有重大出入,发展商就可能面临经济损失,需要退款或退房。这时,发展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实事求是,据实测绘,面积减少,退钱或允许购房人解除合同;另一条路是想方设法调整公共部位的位置、数量、面积,将原来不打算作为公共部位的地方变为公共部位,这样就可以满足买卖合同的面积约定,从而避免违约、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