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鸣房产网!
首页  >  楼市资讯  >  [置业指南]:早买房为什么好?
[置业指南]:早买房为什么好?
来源: 网络浏览: 20时间: 2011-06-12

早买房为什么好?列举台下。

1、中国尚没有出台完善的房地产税收制度,至少短期不会出现遗产税、赠与税之类的,所以早买好,当然这里的早买是指自住性买房与合理投资性质的二次消费,不是投机。如果更广大的人群实现的买房梦,将稀释投资比,增加自有率,在自有率提高的前提下,会无限推迟上述所谓奢侈税出台时间。

2、房产税目前被视为奢侈税,或者是平衡居住条件贫富差距的一个短期手段,离真正的房产税或者物业税尚有一定距离,势必,如果推迟买房,则市场支持点主要集中于投资投机消费,或者是富人持有财富的手段,或者是有钱人对抗通胀的手段,再加上供应短缺,一旦房价保持平稳,则这时候可能的卖方市场便会出现,依然没有讨到什么便宜。

3、信贷紧缩是根本原因,可以这么说,当政府意识到过多发行货币的弊端,或者说当政府发展经济超越了依赖货币量的时候,普通老百姓要想从信贷中获得消费支持,这条路将会收窄。比较一下2009年底至如今的利率与按揭条件,首付净增两成,利差净增360元,也就是说如果在此前买房,固然承担了高房价,事实上现在的售价并没有实质下降多少,但你获得了资格,即获得了信贷的支持,这个时候,如果因为滥发货币导致了流动性通胀,你的房子事实上得到了保值,你是保值一方,如果没有买,现在对抗通胀,什么方式也没有,股市也不景气。

而且,现在银行已经没有了头寸,周围许多人签订了买房合同,却迟迟办不下贷款。

4、政府的政策性住房会否让商品房真正降价,这可能是你延缓买房的问题之一,其实如果你分析一下政策性住房的总量与其消费对象,以及其要约条件,你便不会太过计较了,一是政府推出的政策性住房总量可能惠及更多民生,但从阶段现实看,总只是少数人得到,多数人失去。同时,政府还得依赖商品房建设者即开发商来完成保障房的任务,很难说能够及时兑现承诺。

有一点顺便指出的是,政策性住房的对象是农民工朋友,刚入社会的青年人等,而这两部分人的未来需求量非常巨大,在经济学人集团的预测报告里已经指出,未来进城的农民工朋友给16000万左右,未来年均流失到社会上的大学就业生约480万人/年,还有已经盘踞在城市中的流动人群,指望保障房来解决居住问题,对于商品房购买力或者有能力消费商品房者,并不现实。

5、商品房物化的价值可以多元对抗风险,这是应该认识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也与目前拐点论、崩盘论有关。买了房,看似只解决居住问题,事实上房子中物化了你大部分的财富与储蓄。

对于中产阶层而言,只有傻瓜认为房子在未来二十至三十年成为普通商品,这已经被国外经验所证明,还有即使出现拐点或者崩盘,周期最长的如日本,达到十一年,最短的也就是一个经济危机的周期,事后房价又回涨到高峰时期的水平。

如果出现拐点,买了房的人也不一定吃亏,比如你只是解决居住问题的买房,按照目前的政策,更名不可能,卖了再买,数字上存有可能,但二手市场并不是象新房市场那样流畅,一般新房出现明显下降后半年时间才导致二手市场出现拐点;再说除非拐点出现后中国房子一劂不振。

另外,如果出现十余年后房子剩余,会不会吃亏呢,因为中国人口老龄化严重,世界银行报告称中国的人口将于2020年出现老龄化高峰,于2030年出现生育高峰,于2050年出现进城集居高峰,这都是导致居住稀缺的环境或条件。

那么,房子到底能够物化哪些价值呢?从现实看,保值没问题,增值也比利率要高,还有交易价值,即在目前来说还没有出现过多的贬值,只出现于上个世纪的海南,本世纪奥运年,那还是滥砍滥伐的投机消费所致,如果稳健投资理财,不会出现贬值。从家庭理财看,买了房的都赚了,高喊房价拐点者都是因为没有买上房。

在中国房子可成为无息融资的工具,恋爱双方,双方父母,亲戚朋友,都可能无息融资,而且国人有个习惯或传统,不爱欠人家太多,这个时候房子还承担了节俭的任务。

6、房子的用资途径,看看早期买了房的,以及现在国家为什么严格控制信贷,你就知道早买为什么好了,一套房子本值50万,即时贷款只能贷款五至六成即25-30万元,等房价上涨或翻番,达到总价200万,抵押比并没有改变,则你可以贷款100-180万元,很简单,风险的最终负担人是政府,这就是为什么国家要严格控制信贷的原因。但怎么控制,由于目前的住房依然短缺,自有率依然很低,未来房地产业依然要发展,这个时候依赖信贷的消费依然存在,早买,你就能够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

此外,从资本的特点来看,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由于城市是发展的主体,最终房价有一个平滑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是促进房价平均化的过程,多数领域,多数城市,买房人会获得利差,只有少数几个大城市可能出现贬值情形,这还建立在正常供求关系基础上,如果人们,主要是富人都有心集中于一线大城市,则或稀释掉这一因素的坏影响。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