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般地复苏背后定有“妙法”,货币政策的魔棒点石成金以及房地产作为龙头的动力,终于让我们暂时脱离了危险区域。但货币政策不是妖术,房地产市场也没有魔法,后来的学术界必定为此书写更为浓厚的一笔。
货币政策不是妖术,在此次反危机中,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无论如何受到责难(主要是来自于无知者或者故意者),但这一轮的全球一致性行动避免了经济滑向更深的深渊,这次行动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各国政府开足了印钞机,为市场输入流动性,才避免了了“33年以后最严重的危机”发生。从整体上来说,这种策略无疑是次优的选择,既能救活整个经济,又能避免恶性通胀的发生,这样的成本实际上是最少的。
事实上,如果任由那些自由主义的乌鸦们的聒噪,经济不可避免地坠入黑洞。生产者看不到产品出售的希望,大量的货物囤积卖不出,而消费者也看不到收入增加希望,谨慎地捂住口袋,这个时候流动性已经枯竭,不干预就等于自己判死刑了。市场交易因为缺乏货币而受到了阻碍,这个时候,必须要开动印钞机印钱,让市场流动性流动出来,否则,这个经济就要死机。正是因为这样的因素,那种失控的出轨列车正要驶向悬崖的时候,还在与“通胀”恶战的货币政策才彻底扭转过了。
就是现在,我们还得不止一次地反击恶性通胀论,讳疾忌医的人宁愿不承认实体经济通缩的现实,还得了十足的“妄想症”。事实上,房地产价格上升不仅没有助推通胀,反而是在阻碍恶性通胀,放任国内游资流寇恶炒大蒜或者其他产品才会真正的推高成本推动型的通胀,这等于放虎归山。而国际资本如同秃鹫也云集于外,窥探复苏的深浅。中国人处于30年的改革开发经济迅猛增长的黄金时代,留给大家内心深处的是通胀。但随着过剩经济时代的到来,通缩将给我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十年后的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通缩和衰退,只是两根小小毒刺,让人们更加警惕通缩。不要被三十年的高增长冲昏了头脑,通缩也正在用自己的破坏力向世人立威。如果还是按着就有的货币政策来搞,价格一涨就紧缩货币政策,不去看看是因为钱多了还是因为成本涨了的病根,那十有八九还会遇到更为沉重的危机。在通缩期间算命通胀者无疑是“在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就预言该人肯定要死”。如果一个人还在健康的时候,你说你总是要生病的,如果他信了你的话(原因很多,比如你是医生或者名望很高的人),结果无病也被怀疑有病,结果就真得因此生了病,你还得感谢这个先生的灵验。
通货膨胀已经成了我们难以挥去的心理阴影,这样的心理显然很难厘清复杂的价格关系以及经济关联。我们必须要摆脱这种心理阴影,即使经济学教科书上没有这样的论证(这也是很多人反对救市的原因),我们至少得有一个超越者角色来看待事实的真相。
另一个让中国人开始颇为不解的是,为什么要救臭名昭著的“房地产”。其实,房地产这个产业是不是真得像以前想象那样臭名昭著,随着论战的展开,人们逐步发现,房地产市场也是市场,不该承担不属于它自身的东西,更不该承担那些“妄想症”患者的压在这个产业头上的道德五指山,不尊重经济规律的结果是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些年来,多头们不止一次地伤害“持币待购者”,空头们也不止一次地趾高气扬地宣告“道德讨伐”的胜利,但事实却深深地教训了很多人。
从个人角度上来看,从2001年开始起,每一次口头上的胜利并不能掩盖事实上的失败,随从众多到因为踏空反戈相向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媒体上采访一位程先生很具有代表性,《谁的房价预测害了你?》是这样描述的:
程先生告诉记者,当时也有一些学者说楼市会涨而不会跌,而且当时北京的房价已经涨了很多,从感情上,房价还要涨的说法对有购房需求的人来说很难接受。2006年、2007年、2008年,北京的房价一年高于一年。今年年初,程先生在东四环一处新开的楼盘买了房,价格相比2005年已经翻了一番,随后的几个月,他发现自己买的房子还在涨。“现在想想,经济走势其实是非常难预测的,只听信专家的预测,没有自己的判断,真是不明智。”程先生说。
回顾一下这几年专家的诸多著名预测,会发现很多说法实际上与后来的现实并不相符。2003年,清华大学一位著名教授称,中国楼市马上就要雪崩,“如果房产不崩盘,我就去就跳楼”。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一位研究员表示,保守地说,今后10年,中国的大城市,无论是上海、北京还是南京,房价要涨3倍,大胆地说,10年房价要涨5倍以上。同年,时任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预计,中国房地产泡沫将在数月内破裂,最长不会超过一年。2005年,一位专家发表博文《“房地产新政”会走向哪里》。文中说道:“上海及长江三角洲不少地方,房价曾大涨过,大跌也是必然。像上海,房价应该下跌50%,北京房价也应该下降30%。”
分析程先生的经历,我们很明显的感觉到,程先生显然不是一个理性投资者,因为他总是从感情上分析问题,“因为房价还要涨,就从感情上不能接受”,你是投资,不是听故事会,更不是看笑话。后来这位程先生才发现,“只听信专家的预测,没有自己的判断,真是不明智。”由于大多数的民众在买房这一块都是第一次,信息自然不对称,于是到处打探信息,但信息是需要鉴别的,有的购房者还参与了一场又一场的论战,忘了干正事,买房子。这是多么让人感到惋惜的事情啊,当一次又一次的阶段性买点到来的时候,自己没有把握住。还有的人不承认错误,反而埋怨别人怎么样怎么样,其实这个市场没有一个人能操纵,什么利益集团代言人等等这个理由那个原因,只不过是为自己在开脱而已,不认真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还要吃亏。
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些评论者的评论仅仅是他们个人的“高见”,不能因为他是多么的有学问或者有名气就盲目相信,自己要调查,剔除很多无关的东西,认真研究价格趋势,才能自己找到自己最佳的买点。